“五张床”,如何打破“医”“养”壁垒?
宜兴市创新推出“五床联动”模式,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,为老人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。通过绿色通道、实时沟通平台和标准化评估体系,实现无缝转介,显著提升照护效率,已惠及千余名老人。
内容由AI智能生成
有用
(来源:无锡日报)
养老床位、家庭养老床位
家庭病床、医疗床位、安宁疗护床位
是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的“五张床”
如何打破“医”“养”壁垒
实现“五床”联动与全链条服务衔接?
今年以来,宜兴市率先试点,整合区域医疗中心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养老机构资源,构建起覆盖“预防—治疗—康复—护理—中长期照护—安宁疗护”的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。
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,宜兴面临更为突出的养老挑战。数据显示,该市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25.94%,老龄化程度位列无锡第一、江苏前列,尤其是对失能、半失能老人照护、慢性病管理等需求迫切。
宜兴“五床联动”试点工作由宜兴市人民医院、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宜兴市社会福利中心、宜和养老公寓等单位参与,共同成立医养联合管理团队,以精细化健康评估为基础,针对性提供预防保健、中医药服务、疾病诊治、康复护理等多元化服务和全链条覆盖。
为保障服务落地,宜兴同步建立三大机制:开通急危重症就医绿色通道,确保紧急情况快速处置;搭建实时沟通平台,实现多机构信息即时共享;制定标准化病情评估与治疗体系,为服务转介提供科学依据。
“这一医养深度融合模式,打破床位壁垒,实现了全联动服务转介。”宜兴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史可云说。
“五床联动”的实效,在老人身上得到直接体现。
宜城街道80岁的邵姓老人,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脑出血后遗症等慢性病,此前频繁往返医院,家属照料压力巨大。今年3月,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立家庭病床,医生定期上门服务;5月老人突发不适,“五床联动”机制快速响应,通过绿色通道将其转诊至宜兴市人民医院救治;6月出院后,老人又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慢性病管理——全流程无缝衔接,让老人和家属省心不少。
“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问题,大幅缩短老人问诊、救治时间。”宜兴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姚蕾介绍,该中心300余名老人中,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有79位,“五床联动”后照护效率显著提升。据介绍,自今年2月试点启动以来,通过联动机制已累计服务1000余名老人。
“‘五床联动’的重点在社区。”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景国英表示,通过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、医生上门提供增值服务等举措,激活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的服务效能。目前,街道正加大家庭病床建设力度,推动形成“有序分级诊疗、康复、养老”的医养康护闭环。
下一步,宜兴医养联合管理团队还将在“人工智能+老人健康评估系统”方面作进一步探索。该系统将在传统体检检测生化指标的基础上,新增营养状态、躯体功能、认知功能、心理状态、社会支持等评估维度,实现老人健康早期筛查与精准管理,进一步完善“五床联动”服务链条。